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陕南湖广移民条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陕南湖广移民条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汉中民间一直盛行“四川填陕西”的传说,真实的史实是怎样的?
谢谢小秘书邀请,中华大地历朝历代的更迭都是饱受战火摧残的,大量的战争死亡和百姓流离失所,带来的后果便是新朝建立之后,会出现劳动力短缺人口不足,且分布极不均匀,有些地区会出现,视野千里空无一人的现象。良田被荒废,庄院无人居住。面对这样的残酷现实。统治者们一般会采用强制移民的方式去调整人口结构的空间分布。历史上比较有名的移民有很多,比如说著名的大槐树移民,湖广填四川等等。
而题主提到的四川填陕西,很可能就是湖广填四川的一部分,元末明初年间和明末清初年间,明朝和北元之间,清政府入关后与太平军,都发生过许多次大战,而当时的满清八旗兵杀戮残忍,对战场所在地的百姓也不放过。致使四川一带,说沃野千里却人口稀少。因此当满清政府实际控制中原之后。从康熙朝开始,便开始考虑从人口众多的湖广地区迁居百姓至四川耕种生活,填补战争带来的人口稀少等一系列问题。
而汉中虽然隶属于陕西,然而地理位置上更靠近四川,因此,从长江中游而来的湖广人民,溯源而上进入四川。在北上进入汉中是有可能的,而且讲得通的。因此汉中地区人们所说的四川填陕西,也许就是发生在明初和清初著名的湖广填四川这一事件的一部分。
谢谢大家,我是珞珈山的猫,欢迎大家关注收藏。
我是勉县人,七零后,我们家族是太爷爷来的汉中,是从四川领着太奶奶来的,太爷爷就是我妈妈的爷爷,我父亲是安康人,祖籍好像是湖北。小时经常听老年人摆龙门阵,他们也是听老一辈人说的,说那个年代汉中一带好像得过一场什么瘟疫,没什么人,再加上战乱,早来汉中的基本都进了山区开荒种地,后来的山区没好地方了就在平川、河边安家落户了。我们那基本上都是从四川迁移去的,我父亲老家安康差不多都是湖北的
以前的汉中,可不是现在的汉中,最早的汉中有可能在湖北境内,后发展到陕西商洛部分,安康全境,属于楚国。后又发展到现在的汉中,秦三十六郡时,汉中郡治所(相当于现在的省会)由现在的安康迁到现在的汉中,汉中的名字保留至今。那时的汉中包括现在的安康,汉中全境,还包括四川重庆湖北的部分地方。历史上的汉中长时间作为现在省会级别的地方。梁州首府,山南西道首府,利州路首府,和成都平级(短暂的被益州管辖过),级别曾高过重庆。四川一词来源于南宋的川峡四路,汉中为其中一路,各路平级互不从属。元灭宋行省制,设立陕甘行省,包括现陕西甘肃四川重庆汉中,这时汉中就开始属于陕西了。所以说汉中是四川地域上的一川,而从未属于过行政上的四川,反而是四川部分属于过汉中。汉中虽然四面是山但有几千平方公里的平原,土质肥沃,风调雨顺,称得上鱼米之乡,当地人的生活过的很是惬意。由于交通闭塞,虽是战略要地但战争并不太多。由于关中地区,中原,江汉平原战争多,迁来汉中的人真不少,明朝时有的县就有几十万人口,相当于现在的人口。张献忠,蓝大顺起义又有四川人口迁入,可能还有蓝大顺的云南子弟兵,说不清。说了那么多,该总结了,在行政上汉中从来未属于过四川(只有汉中的勉县略阳宁强部分南郑的碑巴短暂的属于过),自行省制以来就属于陕西,在元以前汉中和四川重庆交集大大多于关中,至于人口原籍,在不断交融着。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只介于气候的影响。
对于“四川填陕西”,一般认为,“四川填陕西”只是“湖广填四川”的余韵,并没有引起太多学者的关注。
对于此次移民,一方面是因为汉中市处于陕西、湖北、四川三省交界地,明清时期“湖广填四川”,也有一部分湖广居民移居此地,如张氏“由湖广麻城至西乡县南小洋坝报亩承粮落籍”,程氏由湖广麻城县迁陕西西乡县等。
另一方面,移民开荒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清初,因“湖广填四川”成果显著,湖广、四川等地人满为患,人地矛盾突出,流民日益增多,于是陕西开始招流民开荒,《镇巴县志》有载:
“康熙五十一年,西乡知县王穆设招徕馆,广招川楚两地移民入境定居,开垦农田。”
故有不少流民前往陕西,如观音镇红崖河李氏,乾隆二十六年由四川迁入陕西镇巴;岚皋县大道河镇许氏,其先武昌大阳县人,明末清初,部分族人西迁四川,清中期,又转徙大道河镇,世代以造纸为业。同时流民定居,也带来了一部分特殊的文化,如四川的渔鼓。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陕南湖广移民条件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陕南湖广移民条件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