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移民安葬政策,南水北调移民补偿政策

南水北调移民安葬政策,南水北调移民补偿政策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南水北调移民安葬政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南水北调移民安葬政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说元大都之所以能够繁荣全在于京杭大运河?

第3期运河。主要指元、明、清阶段。

南水北调移民安葬政策,南水北调移民补偿政策

元代开凿的重点段一是山东境内泗水至卫河段,一是大都至通州段。

至元十八年(1281)开济州河,从任城(济宁市)至须城(东平县)安山,长75公里;

至元二十六年(1289)开会通河,从安山西南开渠,由寿张西北至临清,长125公里;

至元二十九年(1292)开通惠河,引京西昌平诸水入大都城,东出至通州入白河,长25公里;至元三十年(1293)元代大运河全线通航,漕船可由杭州直达大都,成为今京杭运河的前身。

元朝时全程可分为七段:(1)通惠河;(2)北运河;(3)南运河;(4)鲁运河;(5)中运河;(6)里运河;(7)江南运河。

元大都建立后粮食供应成了头等大事。忽必烈非常重视漕运,下令修复了南北大运河由杭州通至通州,保障南粮北运。但通州至大都城50多里路程,仅靠坝河,运量有限,而且经常淤浅不能行舟。这一段靠陆路运输,效率很低,若遇“方秋雨淋,驴畜死者不可胜计”。修通这条水道的关键是水源问题,水从哪里去找呢?作为专家水利的都水监郭守敬,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尽管他后来调至太史院修订历法多年,仍不改初衷,经过详细勘探测量,终于发现在温榆河水系上游沿北山和西山山前地带有白浮泉等众多泉流散布。他立即向忽必烈提出从温榆河诸泉中引水济漕计划,并很快得得到忽必烈的批准。那时郭守敬已经60岁了。在他主持下于至元二十九年春动工,至元三十年秋完工。据《元史》记载,忽必烈在“役兴之日,命丞相以下皆亲自操畚锸为之倡”。完工后,积水潭成了水陆码头。漕运大都的粮食大增,每年在三百万石以上。《元史》说:“船既通行,公私两便。先时通州至大都五十里,陆輓官粮,岁若千万,民不胜其悴,至是皆罢之。”

自隋唐至宋,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的一条南北运输线,经元朝修会通河和通惠河以后就成为以大都为中心的新型运河了,它就是今天京杭大运河的前身,全长900多千米。

元朝大运河

地址

大都

路线

北京到杭州

长度

900多千米

元代全国政治中心移到了北京以后,为了缩短从北京到杭州绕道洛阳的航线,1283~1293年,先后挖通了北京到通县的通惠河、山东临清到东平的会通河、东平到济宁的济州河。把运河改成直线后,比隋代京杭运河缩短了900多千米。

元朝的大运河中,最北的一段是元代新开凿的通惠河,由元朝著名天文学家、水利学家郭守敬支持开凿。

看了题主的问题:元大都之所以能够繁荣全在于京杭大运河,那么首先我们就要看看元大都与京城水系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了,要知道,古代水源的重要性。

  1. 首先京城水系在元时期的变化

在京城水系的变迁史上,元大都城市建设对水系的改造与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北京城在从蓟城到金中都的发展历程中,尽管历经兴衰变化,却没有过城址的迁移。元朝统治者放弃金中都旧城,在旧城东北部以琼华岛为中心修筑大都城,选址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水源。

2.水系是北京城最早开发的地面水源

金中都城址与由莲花池以及从莲花池发源的一条小河组成的莲花池水系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这个水系是北京城最早开发的地面水源,主要由地下涌泉补给。《水经注》称其“湖东西二里南北三里,盖燕之旧池也”。这个莲花池,在今天的北京西站南侧,人们还可以看到它的一点身影。莲花池的水源,在辽南京以前的各个历史阶段,都能够满足用水需求。只是到了金中都阶段,人口达到一百万,水源开始供不应求。这一点促使元朝统治者放弃了莲花池水系附近历代相沿的城址。

3.元大都城址

元大都城址的选择以大宁离宫的一片湖泊为中心,依傍高梁河水系。今天北京所称的高梁河是指紫竹院附近向东流至高梁桥这一小段河流。历史上的高梁河水系却在元大都城市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具体说,元大都依托的高梁河水系包括积水潭、什刹海、北海、中海以及毗邻的上下游的河流。元代把北京城的城址从莲花池水系转移到高梁河水系,主要是为了取得足够的水源供应。这个转移是元大都城市建设大获成功的自然地理基础,以至于今天的北京人还在享受着它带来的恩泽。元大都新城址处于北京小平原上永定河洪冲积扇的脊部,比起金中都地势较高,既可减轻永定河泛滥冲决之威胁,还有利于排水。

4.元大都成为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

忽必烈统一中国以后,元大都成为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支撑经济繁荣的是元代空前发展的漕运。元三十年(1293年),郭守敬主持的通惠河建设与白浮引水济漕工程完成,前者由忽必烈赐名为通惠河,后者名白浮堰。通惠河从元至今都是北京的一条重要人工河道,其名称一直沿袭使用到现在。它从现在的东便门外起始,迤逦而东,到达通县城北入北运河,全长20公里。通惠河上的船只从大都南城墙的丽正门和文明门之间的南水门入城,沿皇城的东墙北行再向西折入海子。这样,积水潭就成了京杭大运河的终点。以至于“川陕豪商,吴楚大贾,飞帆一苇,径抵辇下”,而积水潭中“舳舻蔽水”,船货云集。通惠河的建设与白浮引水济漕工程在北京的城市建设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白浮引水工程大大开拓了元大都的水源,把昌平白浮泉及西山诸泉汇集到瓮山泊(今昆明湖)导入通惠河,解决了通惠河的漕运水量保障问题。从水系上说它是导引温榆河水系的水源,东水西调入城,是北京水源史上的重大突破。通惠河的建成也成了京杭大运河最终完成的标志,京杭大运河的北端由原来的通州潮白河畔延伸到了大都城内的积水潭。通惠河的开通也成了元大都建成的标志。

5.元大都城市建设

元大都城市建设中,专门开凿了从玉泉山通往大都的人工渠道,将西山的玉泉水引入皇城,专供饮用和园林用水。当时把这条引渠称为金水河,至今在颐和园西墙外还留有遗迹。金水河水由和义门南入城,折而南流,从西南角注入太液池,滋育了皇城的园林景色。直至现在,北京的一些重要水利工程与当时的水利思想有着密切的继承关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南水北调移民安葬政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南水北调移民安葬政策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