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柳条边移民政策,清朝柳条边的作用和范围

清朝柳条边移民政策,清朝柳条边的作用和范围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清朝柳条边移民政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清朝柳条边移民政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满清建柳条边禁止汉人开发东北说明了什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清朝柳条边移民政策,清朝柳条边的作用和范围

柳条边没什么稀奇,就是满清给自己留的一条退路。

满清吸取了蒙元的教训。

当年蒙元崩溃的时候,留在内地的蒙古人为了避免遭到报复性屠杀和歧视,纷纷宣称自己是汉人。

由此,内地的蒙古人几乎一夜之间消失,最终融入汉人,不见踪影。

万幸的是,蒙古人始终将蒙古草原牢牢地控制在手上。

这样蒙元政权垮台以后,元顺帝还能带着细软一路溃逃到大漠上,多少有了一条活路。

如果当时蒙古人没有控制大漠,恐怕这些人也会像内陆的蒙古人一样,融入汉人,民族消融了。

四川不是,没什么人吗?⇒A.应该禁止汉人入川,在四川繁殖5000万满洲旗人。B.禁止汉人入台,移满洲旗民,繁殖出500万人。C.禁止汉人出榆关,但也要调回旗兵牢牢控制满洲地区。⇒

我觉得还是一种统治策略,清朝统治者对于自己的本族人口和汉族人口的倍数差别是心知肚明的,满清统治者为了稳固统治国内汉人地区人口,必须投入全部的本族可用人才和兵力。禁止汉族人进入东北,正是为了抽调更多的东北满族人进入关内,于是造成东北统治的空虚,据阎崇年介绍,索额图奉康熙之命和俄罗斯人谈判的时候,一路居然无法得到及时的食物,只能一路打猎打鱼来提供军需的食物。这和后来乾隆几下江南那种奢侈待遇是没法比的。在关内,对汉人地主官吏知识分子即用(已填充次要官吏岗位)又防,即使是这样,太平天国捅破清兵腐化堕落后的老虎皮之后,汉人官吏武装越来越占据重要官位(总督内阁之类)现实满清统治者越来越力不从心啦。袁世凯编练新军之后,满清统治就是苟延残喘了。满清统治衰弱后,对东北的封禁越来越流于形式,幸亏大量内地汉民进入东北,不然,日本俄国在东北就更随便玩了,东北没有汉人的话,后来的韩边外,张作霖,马占山东北抗联更提不起来了。东北不一定是谁的领土了,中俄现在没准以山海关为口岸呢

万历十一年(1583)五月,25岁的努尔哈赤,带着30名小喽啰,以父亲遗留下来的十三副铠甲起兵了。

他的目的原本是报父仇、讨公道。

满清入关时,总人口不过80万,纯女真族人口只有34万余人。

八旗军满编不超过20万,能上前线作战能战士兵约14万。

当时明朝人口超过1亿 ,政府军和农民军有200多万军队。

要知道,当初蒙古灭宋的时候,蒙古人已经有了6000万,雄兵数十万。

如果把蒙古灭宋比作蛇吞象的话,女真灭明就是蚂蚁吞象了。

但是,他们一不小心成功了,多尔衮们也一定是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如何统治上亿汉人和其他民族。

清代的柳条边是什么?

清朝八旗随龙入关后,东北故地留有的人口很少,皇帝就担心其他民族(主要是关内的汉人)跑到东北去谋生,从而让东北变色。

为保护“龙兴之地”,朝廷就设立柳条边,控制东北的交通要道,共设置了168个边台和20个边门,像“人字型的绿色长城”。柳条边工程也是有标准的,它需要挖土夯成土台子,宽高根据地势而定;外围还有宽1丈、底宽5尺、深1丈的护边沟;土台上种大量植柳树以防止人穿越。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是中国人移民方向的不同说法,为什么独独去东北要用烈性字“闯”呢?原因就是柳条边的存在,清代的柳条边是有官兵守卫的,平时获准的行人要从门洞走,否则就要被扣上“爬边越口”的罪名,一旦抓到就要受重罚。因此,中原的百姓要去东北,是需要一股“闯”劲。

柳条边的修建,经历皇太极、顺治、康熙三朝,共43年。清朝皇帝还在边内立“盛京围场”和“吉林围场”,专供狩猎、演兵之用。

建成后的柳条边,从山海关向东北方延伸,在吉林布特哈边门开始分叉,一条继续向东北走、一条向西南走。你可以看得出,满族发源地长白山区域受到重点保护,而柳条边也有效阻隔北部的游牧民族、南方的农耕汉人进入。

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近代史很快击碎清朝皇帝的美梦。大清帝国的控制能力,无法维持主柳条边的意义,现实让柳条边的封禁松动。

清末的郭尔罗斯旗,札萨克辅国固穆七世公——孙恭格喇布坦,因为囊中羞涩而冒险开垦草原。与其没钱治理属地,还不如违背祖制收租,他在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从山东召来200多农民来到伊通河畔开荒。因此,孙恭格喇布坦被称为撕开柳边封禁的第1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清朝柳条边移民政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清朝柳条边移民政策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